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電影 丹麥女孩
1. 喜歡電影畫面的質感,有種古典fu。剛出場的男主角全身散發著羞怯憂鬱的氛圍,挺迷人的,相較下女主角反倒強勢許多,而且當初也是女方主動追求男方,不禁覺得就是因為陽弱陰強的組合,才會有後面那樣的故事發展。
2. 男女主角的演技都很讚,眼睛都像會說話一樣,加上音樂烘托,所以即使劇情並沒有太多高潮起伏,但我一路都看得很認真,而且男主角的女裝意外地有女人味,很迷人(但很好奇喉結應該藏不住吧)。
3. 葛蕾塔之前的畫作都不受青睞,但一系列的莉莉畫像卻讓她一炮而紅,這點頗讓我玩味,為何莉莉可以這樣激發葛蕾塔的潛力與熱情? 是莉莉的雌雄難辨激發了她的靈感,還是她對女性有更多的興趣?
3. 看到莉莉在葛蕾塔身邊斷氣,還有最後那條飄盪在空中的絲巾,忍不住熱淚盈眶,感嘆著葛蕾塔如此無私包容的愛,也為著莉莉終於能擺脫形體的"阻礙"自由飛翔而感動~
4. 這部電影會感動我,絕對是因為男女主角的演技,若抽離開來,單論這個故事,我可能是難以感動的。我同情埃恩納女性靈魂被困在男性身體中的痛苦,但或許是因為我難以理解這樣的苦吧,所以會覺得電影中所展現的埃恩納,雖然柔弱迷人,讓人會勾起母性想疼惜,但同時他也是自私任性的,我只看到他一味堅持著自己的追尋,而將很多問題都丟給妻子,即使他內心也是有愧也是痛苦,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對自我滿足的執著。
所以他可以女裝躲在屋中,把社交和經濟擔子全部交給妻子,他不再想作畫家,只想作女人在家燒飯,或許他不再畫畫是想與過去的自己切割,但這樣不與妻子溝通討論而自己逕自依照自己的意願去作,還有後面堅持要馬上作第二次手術,真的讓我不太能接受,感覺到後來妻子根本就是像媽媽一樣在包容著任性自我的兒子。或許這就是藝術家吧,就像徐志摩一樣,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其他人的感受全都不顧了,說好聽是執著是勇氣是追求自我,說難聽就是自私罷了。
5. 整部電影中,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葛蕾塔的內心轉折(畢竟埃恩納那種心理活動太複雜,我是不可能懂的),她對丈夫的愛,絕對令人動容,但看完後,我邊擦著淚卻也邊質疑著這樣的愛不太真實,或許是年紀大了,已經沒辦法相信這樣偉大的愛情,尤其是電影將焦點集中在二人身上,美化了這個故事,卻忽略了很多其他現實問題,包括了經濟問題,包括了二人要如何處理面對親朋好友甚至外界的眼光?
總覺得埃恩納就是一意孤行地走自己的路,把所有問題都丟給葛蕾塔,葛蕾塔等同是被迫接受丈夫這樣的轉變,被迫接受新的關係新的生活方式,埃恩納有美夢成真的滿足支撐著他的痛苦,而葛蕾塔有什麼呢? 丈夫已經慢慢變成自己不認識的人,甚至可能不再愛她,而她還不能隨便對人傾吐,在人前還要談笑風生扮演新銳女畫家角色,還要擔心丈夫的心理,還要幫他找醫生找解決方案,還要努力畫畫養活二人和存丈夫的手術費,這所有的重擔全押在她身上,唯一能支撐她的,就只有與埃恩納過去的愛情,以及偶爾從漢斯那邊偷到的些許安慰。我很難想像一位妻子在面對這樣巨大轉變下,在得不到丈夫的溝通回應下,還可以如此無怨無悔地愛著丈夫,包容著他的自私任性,支持著他的所有決定,還一路相陪到底,即此丈夫已有"出軌"的可能(又不是台灣傳統女性呀),到後來我根本覺得她就只是個性中保護弱者的本性作祟,放不下楚楚可憐的丈夫吧~
6. 雖然漢斯對葛蕾塔有企圖,但我還是欣賞這個角色,懂得察言觀色,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懂得在什麼時候給對方需要的幫助,世俗但渾身散發著成熟魅力的男人,與埃恩納是截然不同的對比~
7. 因為電影說這是真實故事改編,但我又覺得這故事雖然感人卻說服不了我,回來google了下,才發現原來葛蕾塔可能是雙性戀,而且在當時因為畫了很多展現女性情欲的畫作而聞名,這樣的事實讓我頓時有種恍然大悟感,這就難怪她會支持丈夫作變性手術了,或許她也愛女性的丈夫,也或許這樣前衛的女子,根本不在乎丈夫是男是女,她愛的是丈夫的靈魂而不是身體,那又是另一種更高的境界了。
另外也知道埃恩納作完第一階段手術後,二人就離婚了,而且後來各有對象,而埃恩納會想作子宮植入的手術,是因為他想為愛人生下小孩,這又讓我恍然大悟,不然我老覺得埃恩納堅持作第二階段手術有點突兀,也覺得變性後二人還這樣一直綁在一起,彼此又不快樂,有點怪怪的。
8. 雖然電影很美很感人,不過我也很想看到離經叛道的葛蕾塔,主動引領著丈夫去探索他的性向,主動支持他去作變性手術,而不管丈夫變成怎樣,她都坦然接受且依舊愛著他,二人彼此摸索著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即使最後決定放手讓對方離開,也是笑著揮著手道別。電影中的葛蕾塔,太苦了~
有網友認為,男一演的只是想扮女人的男人,而不是認為自己就是女人,深感同意,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有很多情緒我無法理解,因為一直沒有將"他是女的"的前提放在心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