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戲是唐團在華人歌仔戲藝術節中的表演,因為主題是"古戲新詮",因此一改以往採用新編劇本的慣例,挑選了這個老掉牙但卻有文有武也能讓眾多演員有所發揮的戲碼,而且找來一群大咖參演,還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也展現歌仔戲在台灣的薪傳發展。
既是古戲新詮,因此唐團從人性角度出發,重新詮釋了這個大家熟得不能再熟的故事,讓人耳目一新,感覺更符合當時宋朝政局,以及仁宗、劉妃與李妃的心態。前半場大致是依照以往的劇情,重點在於李妃回宮後的發展,編劇別出新意的描述了仁宗突然面對包公對自己奉若母親的劉妃的指控,以及要他認一位陌生貧婦為母時的驚異、錯愕與掙扎,雖然小時候他曾經和李妃在冷宮見過一面,但這樣單薄的牽連讓他實在無法出口相認;而劉妃不但不像以往劇本因為東窗事發自盡身亡,反而藉著新帝甫登基,自己仍大權在握而威脅仁宗,仁宗夾在母親與政局間左右為難,最後李妃為了兒子的千秋大業選擇再次出宮。
個人喜歡這個劇本的原因,即在於它刻劃出更深刻的人性,就如同看以前版本時,總疑惑血緣關係真的能勝過十幾年的相處,讓仁宗在瞬間即棄劉妃而就李妃,而丹心救主雖然加了仁宗對劉妃的依戀,但劉妃個性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覺得加得太刻意,而這版的劉妃則是前後一致,俗話說權力會使人腐蝕,十幾年來專擅後宮,對新帝有推派之功的劉妃理應是變本加厲的專權囂張才對,因此看到劉妃大言不慚地說她對得起宋朝列祖列宗時,真的忍不住想替她叫聲好,這才是真本色呀,而編劇也不忘揭露她內心另一面,像她想起年輕時曾和李妃情同姐妹,看到李妃和李義母子情深,再想起原本孝順的仁宗因為此事已對她疏遠,她也是孤獨落寞的,只是不認輸的她依舊用外表的強勢驕傲來掩飾。
而仁宗第一次難以認母也挺合理,母子之前唯一的牽連僅有在冷宮相遇,因此編劇用了二次這個喬段來鋪陳仁宗對李妃從一開始的陌生到回想兒時李妃對他的溫暖對待到喚起他的孺慕之情,雖然一再重覆類似唱(台)詞讓人有點疲累,不過第一次認母時用了四人同台的場景,而第二次認母則由老李妃和仁宗親自再演出當時情境(唐團長還用娃娃音唱以區別),有作些許變化,也算是在不得已下運用的巧思吧。
這部戲還有個特點,就是幾位大咖都獨唱了一大段,最長首推前李妃在冷宮時的獨白,足足唱了九分多鐘,大概可以抵過仙姬娘子之前好幾部戲的唱段,而仁宗夾在二位母后之間的為難也唱了八分多鐘,接著劉妃回憶往事再加上感嘆她與仁宗的母子之情破滅,也獨唱了五分多鐘,還好這三位都是唱將,因此唱得雖然落落長但也聽得挺過癮的。有別於以往近似跑龍套的角色,前李妃可說是幾乎貫穿全場,個人很喜歡她剛生產完的那個扮相,端麗婉約(不過現在腦中浮現的都是她反串的那位粗魯喜感的周通,讓人一整個錯亂呀),而且劇中也加了些篇幅描述她和皇上的感情,再對比她在冷宮中對皇上的思念,以及回宮後發現先皇對她依舊有情,大幅加強了她無怨無憾自願再出宮的說服力。
劉妃應該是全劇最搶眼的角色吧,石小旦扮相漂亮聲腔又好,幾次炫技似的高音讓人印象深刻,以往她在電視劇中不乏反派角色(還常把正派角色演成反派fu),但舞台劇她大多演大家閨秀或小女孩,這類壞女人不常見(還有水懺的郡主吧),雖然後劉妃內心落寞感嘆那一面表現得少了些,但依舊是精彩。
老李妃這角色也出彩,她最後離宮的身影讓我不由自主地覺得,這部戲後半場的標題應該就是母親二字,本身溫婉善良的她,在歷經了那麼多苦難後依舊選擇寬恕,讓人動容,有時會想只是本性讓她如此發聖光嗎? 我想應該不只,先皇對她的不捨,李義對她的孝順,仁宗對她的依戀,讓她內心是滿足的,加上十幾年平淡但不用擔驚受怕的日子,應該都讓她對宮內生活不再眷戀吧,就如同她說的,她唯一牽掛的就只是那位她一出生就無緣得見的兒子罷了。很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但卻讓我更感受得到仁宗難兩全的為難,李妃母愛的偉大與知足,以及劉妃貪戀權力所換來的空虛孤單,這未嘗不是個另類的惡有惡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