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國光劇團 天上人間李後主


不是後主粉,也不算文學控,但每次雨夜難眠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唸出"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小時候鄧麗君唱的虞美人、相見歡,更是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挑燈苦讀的夜晚,也因此聽到一開場李後主唱的虞美人,以及魂出香爐後的浪淘沙,瞬間鼻酸泛淚(特喜歡這二首曲調),就如月娘說的,後主的心事,也成了我們的心事 (後面還有一句忘了,好喜歡這段話)...
喜歡這齣戲的構想,讓後主的魂魄再次重回數百年後的人間,與大周后相見,述說了自己來不及說的內疚慚愧,也讓大周后在見到後主與妹妹悲慘的遭遇後,放下了一切,魂魄不再流連在瑤光殿中;也讓後主有機會再與趙匡胤"對決",雖然還是輸了,但後主悟了人生輸贏豈止是那個棋子所能論斷,匡胤也悟了君主(政治)文人(文學)各有其歷史地位,他贏了,但也輸了,突然想起紅樓夢中的那句話,不過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淚罷了;而最後李後主從月娘身上,看到原來自己從未被忘記,而且自己的詞還給了千萬大眾撫慰的力量,他也因此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心靈安身立命之所,總要天殘地缺,才有人間至美,二位風格都帶著溫柔慈悲的編劇,為後主譜出了一首美極又療癒救贖的安魂曲~


這齣戲光是聽溫老師的唱就值回票價了,極喜歡後主魂出香爐後悠悠步出,簾幕亦緩緩相隨的畫面,搭配浪淘沙的曲子,有種迷離又帶著淒清的美感。只是這位後主個性依舊不討喜啊,看他臨死前一直呼喚著娥皇,把芸英當空氣一樣,後面對娥皇的惦念感覺也比芸英來得強烈(畢竟所有密碼都是娥皇專屬的啊),果然是故人比眼前人來的美好珍貴,還真替芸英感到不值,哈~
庭瑜不愧是劇團極力栽培的新生代亮眼小旦,一出場頗有大青衣的範兒,和後主的雙扇舞美不勝收,幾段高難度唱段亦博得滿堂彩,而發現夫君與妹妹偷情後背對著舞台嗚咽的背影更是讓人心疼不已。
嘉臨是我第一位認識的國光新生代小旦,極喜歡她的扮相,那段菩薩蠻好看極了,靈動活潑中又帶著忐忑嬌羞,活脫脫是位天真嬌憨的小女娃,後面伴著後主度過了淒風苦雨的慘境,還時不時歌舞鼓勵著喪志還常常在思念娥皇的夫君,最後更是為了夫君犧牲自己的清白,是我第一次對小周后這個人物充滿同情憐惜~

撇開美美的生旦身段戲不論,個人最愛的是趙匡胤這段,上半場基本上是在緬懷南唐華麗頹靡的宮廷生活,介紹後主的幾段艷詞,畫面意境雖美但就戲劇而言沒有懸念張力,節奏有點慢,到下半場趙匡胤出場後,感覺才開始有戲劇性出現,而且趙匡胤一開口整個畫風丕變,讓我精神大振。
這段也是整齣戲覺得最有戲味最有意思的一段,原本以為琴棋書畫是後主的強項(那棋盤太酷了!!!),不應該會輸的,但戲劇上習以棋藝來象徵執棋者的格局謀略,因此面對機謀與後主相較也絕對是天上人間的趙匡胤,後主還是輸了,只是後來透過趙匡胤的自省自嘲,對花蕊夫人與京娘的回想,讓他醒悟即使李煜是他的手下敗將,但在文學與愛情上,他卻是大大的輸家。是呀,文學面對強勢的政治與經濟力量,往往是居於弱勢,節節敗退,史上盡是這樣的斑斑血淚,但最後卻往往是弱勢的文學藝術流傳千古,影響力甚至遠大於政治經濟,是非成敗,原就非棋局上的單一棋子所能定論,最後趙匡胤還吟起了後主的詞,太可愛了,好喜歡這位霸氣又幽默又灑脫的官家! 還有仙人對"揮淚對宮娥"的解釋,笑死我了!
雖然曹仙人表現得很優,特喜歡他幾次接琵琶的設計,不過既然名為仙人,個人會比較想看他穿著長袍飄飄似仙,最好還能用傲嬌又尖酸刻薄又帶著些許醋意的語調和後主對話,感覺那樣會更有趣~
一直都很喜歡朱勝麗老師的表演,只是這位月娘實在是太神秘了,沒有故事沒有情感,常講些很有哲理的話,但又始終弄不清為何她會說出這些話,原本以為最後會有什麼反轉,讓她的故事和後主的遭遇詞作相互映襯,相互療鬱領悟,但直到最後她依舊是那樣神秘又優雅,帶著菩提的高僧fu瀟灑地下台,讓我實在有點弄不清她存在的意義,很想呼喚"妳別走啊,我還沒搞清楚妳的故事啊..."
喜歡舞台上的雙圓,融合著幾何的線條美感與中國圖案的典雅,整體風格現代又古味十足,而且那線條實在是太有趣了,每次都忍不住手指頭偷偷地在那跟著線條畫呀畫的。還有高掛空中那幾句後主的詞,字寫的超級漂亮超級搶戲啊! 還有那個珠簾,美到爆!!! 還有還有,文件夾也是美到不行,充滿仙氣啊!

喜歡大周后與後主魂相見時的那一刻,還有那段他眼中盡是滄桑淒零之類的唱詞,她帶著對夫君妹妹背叛的怨恨,飄蕩了數百年,卻原來二位至親之人在她死後有著那樣悲慘的遭遇,在亡國與被強佔這樣強大的恥辱下,愛情上的瑕疵也瞬間失去了它的力量,如果是我,或許在那當下也馬上選擇了原諒吧~
雙姝與後主共舞的一斛珠也是好美啊,這段也可以蕊好幾遍!

開場那個煙霧好有戲啊,尤其燈光打下去更是很有魔幻感。
是說每次看到天水碧,都會疑惑為什麼露水染就的絲帛會是綠色的?
看完戲還是沒有很喜歡李後主,至情至性與任性自私顢頇懦弱沒有責任感,有時候也僅是一線之間...
雖然我很愛安祈老師和星編的戲,但最後還是要弱弱地挑下骨頭來表示我是理性粉🤣,如果單就欣賞後主的偉大詞作,這齣戲真的是一場美輪美奐,非常棒的藝術盛宴,但如果單論戲劇性,這齣戲對我來說是有點不滿足的,劇中沒有劇情張力的密碼多了些,一直聽到天水碧、燒槽琵琶之類的名詞會有點點膩味。私心想著既是想要推廣文學的文學劇場作品,是否多些雅俗共賞有起有落的劇情,少些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人文藝術素養才能欣賞品味的風花雪月文人雅趣,會不會更能有效地達到推廣效果? 畢竟聽到中場休息時前面的年輕弟弟大喊"好悶,快睡著了",在洗手間聽到年輕妹妹們笑鬧著說"我中間睡著了,一直到大周后飆高音,大家拍手我才醒來",心中不免感到遺憾,這些對李後主不熟的觀眾不正是這個文學劇場的真正目標客戶群嗎? 讓他們看著覺得有趣有意思,轉而對李後主的生平與詞作有興趣,不正是製作文學劇場最大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