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唐美雲歌仔戲 宿怨浮生 (DVD)

之前陳編與洪編在唐團合作了三齣佛教戲,而這三齣戲的共同特點都是劇情結構鬆散,拼裝味道有點重,或是劇情比重失衡,對於佛理其實著墨也不多,個人是覺得稱為佛教故事可能比佛教戲適當些,像這齣戲將大部份時間花在講述袁晁的恩怨糾結,對於悟達國師的遭遇與悔悟只有一小部份,且還分開放在頭尾,對這故事完全沒概念的觀眾,看前面時可能還弄不清是在演啥。

個人對於袁盎沒印象,對晁錯也只知道是因為提議削藩引起七國之亂,而被景帝腰斬於東市,因此第一次看這齣戲時覺得劇情跳得很亂,很多事件是用口說帶過,各幕之間好像關聯沒有很大,看不太懂(不過我承認因為畫質不佳,也沒很認真看就是),反倒是對袁盎與明霞舊情復燃那段印象深刻。後來去查了些資料,瞭解晁錯這個人的個性背景,也知道他與景帝的關係,再回頭來看這齣戲時,才覺得好看許多。晁錯算是漢景帝的老師,在景帝還是太子時就已經在身邊,二人感情算是深厚,晁錯對景帝自是忠心耿耿,只是他雖然有才華有智慧有口才又深謀遠慮,但個性" 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心狠),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又恃寵而驕,因此在大臣之間人緣不好,也因此他的削藩主張雖然是對的,但在缺乏政治手腕下只知強硬執行,終為自己及家族惹來滔天大禍。若依此論,齡小生的晁錯其實蠻符合峭直刻深的形象,行事剛硬偏執,只要認為是對的就一意孤行地去作,不顧其他人的想法,晁父的身亡更將他這種個性推到極點。

這齣戲或許是為了顧及歌仔戲觀眾的喜好,也或許是要給許娘子多點戲份,因此安排了一段挺長的生旦戲,二人從一開始重逢時的尷尬,到明霞忍不住回憶起過去的甜蜜往事,到袁盎借酒澆愁,指責明霞的背叛,到了解真相後二人忍不住抱頭痛哭(那段寒門秋月唱得真好)卻被晁錯看見,進而種下後續晁錯想殺袁盎的因,一整段演來一氣呵成,表現精采。只是個人覺得加了這段生旦戲後卻損害了晁錯的形象,讓後續晁錯對袁盎的"攻擊",不像是大公無私反倒像是假公濟私,而且後續明霞冤魂來向袁盎抗議也變得不是那麼合理了。雖然是演戲,難免虛構些劇情以增加張力,但畢竟這齣戲不是用戲說方式,而是用真實歷史事件來鋪陳劇情,這類的虛構劇情似乎反而讓人摸不清晁錯這個人的個性,就像後來晁錯又建議讓袁盎出使時,就弄不清他到底是好意還是惡意,看著有點一頭霧水。另外有些喬段也是有點怪,像袁媽媽的態度,讓我十分懷疑她真正的兒子可能是晁錯而不是袁盎,還有周亞夫那種模擬兩可的態度,也不知是在表達什麼(是在暗示周這種不得罪人的個性,最終也讓他不得善終嗎? 個人有點懷疑這個角色是陳編與洪編沒達到共識下的產物)。

不過個人很喜歡這齣戲的漢風服裝與厚重的歷史氛圍,還有晁錯從被斬到身亡後到處索魂喊冤的演出,包括那個被斬時的後空翻,還有與袁盎的十一字都馬對辯(唐團長演見到鬼的"俗仔"樣也是一絕),而與景帝那段很長的對唱更是讓我動容,個人一直覺得他最怨最恨的應該是景帝而不是袁盎,袁畢竟是他的政敵,被咬一口不算意外,但景帝與他是如師生如摯友的交情,斬他還不算,還用騙到東市腰斬方式(個人一直不解皇帝斬臣子為啥要騙? 晁錯又不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要是我是晁錯,肯定對景帝心寒不已。看到晁魂歪著頭出現在景帝身後的畫面,真的是讓人毛骨悚然,後面對悟達闡述前因的表情,也是陰森可怕得緊,齡小生真的把這個個性偏執到追了袁盎十世都不放棄的晁錯詮釋得相當好。不過最後劇情急轉直下,悟達因為人面瘡讓他痛不欲生,因此感覺很迫不得已得道歉認錯,而晁錯大概是追了十世真的累了,也很阿沙力地原諒悟達,讓人看著有點冏,不知道前面晁錯喊了一晚的冤,到底是在糾結什麼糾結了那麼久。而且看完後最深刻的心得,是不要隨便帶老婆的舊情人到家裏,也不要隨便和舊情人在她老公隨時可能出現的地方摟摟抱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