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團與廈門歌仔戲團合作的戲,2009年廈門首演,2010年台北公演,據說此劇幾年內在對岸共演出近二百場,還獲很多獎,包括唐團長和阿亮老師都得過獎(只是也搞不清那些是什麼獎就是),2012年更紅至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據說這還是該劇院第一次演出歌仔戲,而且被以"很牛"形容,演出後還舉行"海峽兩岸首度合作創作演出歌仔戲《蝴蝶之戀》研討會,看起來挺風光的。
不過此劇雖然在對岸似乎屢創佳績,但因為個人不愛看小生梳西裝頭演現代戲,也不愛看沒啥主旨就是苦戀的戲,因此這部戲先天上就已註定跟我無緣,只是之前因為好奇許娘子穿旗袍演歌仔戲,以及想看看二岸合作出來的成品,因此公視播出時有乖乖地守在電視前看,看完後的心得是,這部戲我應該不會再看第二次了,從劇情到服裝髮飾到舞台燈光到小旦唱腔演法,完全不合我的胃口呀。只是世事難以預料,沒想到迷上唐團長後,我還是看了第二次,而且因為找不到台灣公演版,所以看了北京公演版(不過個人還挺好奇除了阿珠姨不一樣外,二個版本是否還有其他不同處)。這齣戲演的是一對戀人在大時代動亂下分隔三十八年,各自守著當年的承諾苦等對方,從青春到白髮,最後終於在二岸開放探親後團圓了,中間再襯上梁祝的戲中戲(個人還蠻喜歡戲中戲這個設定,尤其是古代現代十八相送交相穿插那段),如此的劇情理論上是很感人的,劇本有些地方也挺有亮點,但放在到對岸已經像在走廚房的現在,這樣的故事感覺有點老梗,而且又沒玩出新把戲,就吞得有點辛苦。
一開場看到長得挺漂亮但個頭比小生還高的小旦,用著很陌生的小嗓唱戲,旁邊還襯著一對裝扮實在不覺得美,只覺得有點詭異的山伯英台(不過山伯倒是挺俊的),那服裝造型配色怎麼看怎麼怪,而且女主角演得十分激動用力,肢體動作也較誇張,口條又像是古早時代學生在演講比賽似的,連帶著唐團長的演出也變得挺用力,每次看著二人在那談情說愛,尤其是繞圈圈時,老是有種雞皮疙瘩要掉滿地的感覺,畫面美嗎,應該是美的,只是那種美感似乎有點過時了。而後段演到文革時就更無言了,那是對個人來說完全沒fu甚至不太喜歡的時代背景,看著滿頭白髮兼亂髮穿著中山裝的中青在那顧影自憐,實在是有點看不下去呀(還好,有阿宗撐著)。而且不知是否是整場燈光偏暗黃慘綠黑藍的關係,連舞台上的戲服架看起來都有點鬼魅感,山伯英台又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加上服裝配飾妝容又有點不協調感,讓我覺得全場一直充滿著一種無形的詭異與壓迫感。
這部戲中看得最舒心的還是咪小生的阿宗,演技依舊是自然生動,很有親切感。只是看他無怨無悔地守在中青身邊,實在替他感到不值,那段他抱著中青說晚上不回去,卻遭到中青拒絕而羞愧離去的身影,讓人動容不已,很讚的小人物。而唐團長只要不和小旦演"圈圈戲"(那段二人拿著婚紗的畫面,看了有點一臉冏呀),表演依舊是精采的,個人就很喜歡他披著戲服坐在戲台邊感嘆的身影,也喜歡他在台灣場景獨唱山伯求藥的表演(那個倒地姿勢很帥哪,很想看唐團長的山伯),還有最後見到中青時聲淚聚下的演出,雖然老人家唱時中氣足了些,但也一樣讓人感動(只是一轉到中青那除了激動還是激動,激動到表情已沒啥變化外加似乎一直沒張開過的眼睛,又忍不住出神了)。
這部戲據說在對岸得了很多獎,評價挺高的,不知道當初在台灣演出時觀眾覺得如何,我是十分佩服唐團長勇於嘗試學習的心態,這點該替她拍拍手,但還是不得不說,個人覺得這是齣充滿過時美感(其實更想用"做作"來形容,但怕會被打...),不太合時宜的戲 (對不起啦唐團長,雖然我很愛妳,但看歌仔戲長大的小孩不會說謊咩),不過基於是二岸第一次合作歌仔戲,雙方想法、文化與審美觀等都有許多需要磨合,也是可以理解,個人挺好奇二團在合作過程中遇過那些衝突,如何取得共識,那些地方是對方妥協,那些地方是唐團讓步,原因又為何,唐團在此次合作學到些什麼,有運用到後來的作品中嗎,而且也想再看一次2010年的台灣公演版,聽說這齣戲一直演也一直改,想比較看看二版本不同處(明明不是我的菜,卻想看第三次,也佩服自己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